实际上,疏不破注乃后世学术转型所加于孔颖达经学的一种极端的说法,宋学和清学都通过将疏不破注绝对化从而确立新的学术范式,今天的学者则如获至宝地发现了破注的例子,便以为足破千古之成见。
因为《周易》与天地相终始,不可须臾离开。皇极三德五事均出自《尚书·洪范》,正直、刚克、柔克为三德,貌、言、视、听、思为五事。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凸显他们二人的易学特色及贡献。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汉书》,第973、979页) 在刘歆看来,历法是天道的表现。刘歆的三统历完全效法了《周易》的天人之道,天统、地统代表天道,人统代表人道。
《汉书·律历志上》曰: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所以生权衡度量,礼乐之所由出也。次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极。作为一个贵族,他曾经向当时最好的音乐家师襄子学习过音乐,非常精通六种当时最重要的技艺,就是射、御、书、数、礼、乐,而且精通《书》、《易》、《诗》、《礼》、《春秋》等古代经典,其中特别是礼,因为这是整顿和恢复社会秩序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看到,儒家有他非常好的批判性的一面,就是当他不能够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时候,他常常要用知识、文化来对抗那个无所不包的政治权力的笼罩。孔子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理想主义者,那个时代不允许他的理想实现,但是,他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资源,我们干万不要简单地把这个孔子当作弘扬或者批判的对象。大家可能都知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实,这个不厌也有不求、不贪的意思,他并不是尽可能地追求精、细,但是,孔子对吃确实是很讲究的,作为贵族传统的继承者,他有很多讲究。所以,孔子的后代甚至抱着礼器加入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行列。
他们跟西方的知识分子有很多不同,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多少还残留有士大夫的习惯,而士大夫的习惯很多就是儒家的习惯。这是我讲的那个人的第一部分。
颜回说,您的志向非常大,所以,天下容不下您,因为您是要恢复整个天下礼仪的秩序。因此,孔子在汉代一直非常有影响。夏天如果见外人,尽管很热穿着葛服,也一定要在外面加上一件外衣。所以,这个旧的文化贵族一旦失去了过去的生活经验,一旦失去了过去的文化特权,一旦失去了过去的优越感,他们常常是要怀念和回忆过去的时代,这就与孔子特别爱回忆西周那个想象的黄金时代一样。
那么,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呢?首先我们要说,孔子是一个具有很高的贵族修养的人。我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一只大鸟掉落在陈国,身上有一支箭穿过,箭有一尺多长,前面的箭头是石头做的。只不过,中国的政治权力实在太大,慢慢就把他们都吸收到政治体系,融入正统政治意识形态里去了。可是,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绅士风度和教养,又是必需的,否则这个社会总是会处在一种紧张、焦灼和动荡不安的状态中,造就一种急功近利和鼠目寸光,可是,一百年来中国人心里一直紧张,巨大的心理落差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所以,按照孔子的说法,那个时代已经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了。所以,孔子有一次跟他的学生开讨论会,他就问子路、问子贡、问颜回,看他们是不是能够理解自己的志向。
否则的话,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就太简单了,传统是在不断地被重新解释的过程中,慢慢地不断地延续、发展的,慢慢不断地从旧传统变为新传统的。鲁哀公十四年,他听说鲁国狩猎打到了麒麟,他就很悲哀,同一年,他最好的学生颜渊也死了,他很悲哀地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巳矣夫?再过了两年,鲁哀公十六年,就是公元前479年,他就在悲哀中去世了。
他所留下的知识遗产,有些是可以用于我们现在社会的,我们可以拿它来当作一种资源,为什么说是资源,意思是说,任何的一种文化传统,它都只是有待解释的资源,应该经过选择和重新解释,然后才成为传下来的传统。子路和子贡不太能够懂孔子的想法,最好的学生是颜回。所以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就没有办法做人,因为做人不可能随心所欲,像动物一样,做人就是要在一个群体社会里面,遵守一种文明的规则来生活。今天我要讲的是,一个历史学家怎么样理解孔子的理想和他的那个时代。你看,孔子的绅士形象和他的秩序理想,表现了自从西周以来经过多少代逐渐形成的这么一个贵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而且这个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造成了生活世界的一种庄重感和分寸感。陈国国君就问孔子,这只鹰是从哪里来的呀?因为古代人很迷信,看到一只鸟掉下来,身上还有一支箭,他就要问了。
所以,秩序就是等级,没有等级就没有秩序,尽管平等是一个伟大的理念,但是,绝对平等最终是要破坏秩序的。这只大鸟是被肃慎人射着了,但是它坚持长途飞行,到了这儿筋疲力尽才掉了下来。
可是,很遗憾,孔子的那个时代恰恰是贵族衰落、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我们接下来就介绍孔子及其时代。他对这个礼非常重视,他认为礼是一种秩序,更是做人和冶理社会所必要的一种象征和知识。
(上) 今天我们要了解孔子,主要靠《论语》,除了《论语》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礼记》和《史记》的《孔子世家》以及《仲尼弟子列传》。那么,靠什么来保证每个人都有仁爱之心呢?孔子一直追溯到人的自然感情。
这个特色就是常常在历史中追寻理想,通过复古来更新,以传统来批判现实,而且常常习惯于用文化精神来讽刺世俗社会。比如他说,肉虽然可以吃得多,但是不能够吃得太撑。最近,有人颁布了孔子的标准像,这很有趣。孔子生在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他的那套理想基本上没有实现的可能,因为当时整个东周王朝已经秩序大乱,东周天子只是龟缩在现在洛阳那一个小地方,而且还要靠原来的诸侯来奉养才能维持。
《论语》第十篇叫做《乡党》,它里面说到孔子的种种举止行为,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人,他对人的态度是很谦恭的,做人的行为是很严肃的,日常是很讲究教养的,给人的印象是,这个人很有绅士风度,而且他也非常强调这种绅士风度,这种绅士风度,在那个时代,就是一种贵族传统的教养。孔子一直没有机会实现他重建秩序的理想,他先后到过卫国、齐国、陈国、曹国、宋国、郑国,始终很难找到机会,虽然他也短期当过大司寇这样的官,但他始终不得志。
酒可以喝很多,但是不能够醉到胡说八道的程度。实际上说到底,它就是一种教养,文明是跟教养相关的。
最后,我们来看他如何出行,贵族出行当然要坐车,孔子也算是贵族,不过按照孔子的说法,君子坐车是有讲究的,如果女性也坐在车上,这个君子上了车以后,一定要端正地站着,而且要扶着那个防止人掉下车的绳子,君子也不能四面乱看。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无论是好的饭菜,还是不好的饭菜,面对它都要恭恭敬敬地吃。
不过,孔子儒家的这一套理想和信仰,也慢慢积淀成了中国文化人的一些特色。全球化这个现象,一方面我们会说,它的背后有资本掠夺,有西方霸权,有全球资本的控制。孔子非常讲究这个礼仪和这个等级,可是,那一套礼仪和等级在他那个时代已经乱了套。孔子曾经说,夏代的礼我都知道,不必到夏的后代杞国去学习,殷商的礼我也知道,不必到殷商的后裔宋国去学习
他本人也是这种教养和秩序的实践者,我们来看孔子本人的生活方式。第二是尊经典,尊经典的意思是说需要有本本上的权威,什么事情都要经典里有才行,我们习惯于引经据典,哪怕没有经典,有诗为证也可以,总得讲究有个来源。
可是,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绅士风度和教养,又是必需的,否则这个社会总是会处在一种紧张、焦灼和动荡不安的状态中,造就一种急功近利和鼠目寸光,可是,一百年来中国人心里一直紧张,巨大的心理落差产生很多心理问题。作为一个贵族,我们首先应该看到他这个人很博学多闻。
二、瞧,那个人是孔子。我们把名分规定得清清楚楚,他想象,也能够调整社会的等级和身份。
© 1996 - 2019 未定之天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南祖师庵